一顶草帽、一副手套,手持镰刀,一群躬身割水稻、打谷子的“农民”出现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这些“农民”其实是学校的学生,参与农耕活动的劳动课程,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据媒体报道,该校自2006年起开设劳动课程,根据四时变化,在占地20亩的学生农场内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从买种子、播种,到除草、翻地,再到收割、销售,都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内容。“干农活”课程,让人眼前一亮。从实践耕种到产出粮食、蔬菜,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实践带来的动手协调能力,更是社会、学校的认可。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日渐提上日程,政府、高校应进一步延伸、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育人体系的建设,从德智体美劳结合层面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最光荣”“艰苦劳动”一直是家庭教育中经常听得见的口号,当人们通过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就会让一个人走上成功、幸福之路,劳动将对一个人自身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好的融合。现在,在一些高校里,“劳动课”这门课有一些“失传”,或是说正在逐渐消失。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成为了“啃老族”“月光族”,造成此状况的原因,就与劳动育人的缺失有所关联。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育人功能,不应被社会忽视。劳动教育应当传承各类劳动技能,如在农场里进行农耕活动,甚至是在工厂、车间里的各类型的实践。此外,劳动教育还应当重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的培养,在人文素养的提升上,完善劳动育人模式,在校生才不会在初入社会时迷失自我。
劳动教育可赋予人生以价值,高校应将劳动教育扎实推进下去。社会与高校应当为劳动教育创造更好的实践机会,这是积极开掘社会劳动资源的一种方式。此外,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措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成长阶段,设计不同的课外劳动课程,重视劳动育人氛围的锻造,同时,提倡不同形式的实践资源的融合,正如文章开篇所提及的大学实践课程里的劳动教育形式。最后,高校还应该完善劳动育人评价体制,在管理、教学、实践上实现三合一,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更多参与劳动。
(作者颜煌,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昨天(15日),2019年“北京榜样·新京报第十三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此前已举办十二届,先后报道数百位“社区人”。
2021-08-085月12至13日,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团省(市)委共同主办,四地省(市)青商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同承办,江苏《风流一代》杂志社等四地省级团刊杂志社(报社)共同协办的2019中国长三角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2021-08-08“520”——一个平凡又特殊的日子,在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一对母女送来两面锦旗
2021-08-08不管社会如何风雅时尚,总是做事踏实、认真负责的人最受欢迎。人们越来越重视“契约精神”,而“这人不靠谱”往往指那些夸夸其谈,说话不算数,承诺了却不兑现的家伙。
2021-08-08“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2021-08-08近日,有媒体聚焦当代青年“圈层化”的现象。当代青年偏爱彰显个性,倡导自我,“三观”的形成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2021-08-08日前,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记者从清华大学处了解到,此次共发现95座墓葬。
2021-08-085月25日,“有爱不再孤单” 2019年度慈善助孤活动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报告厅举行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