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聚焦当代青年“圈层化”的现象。当代青年偏爱彰显个性,倡导自我,“三观”的形成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生活阅历不断丰富,信息爱好多元化,“圈层化”逐步成为青年表达的主要特征。这里既有“网上的狂欢”,也有“现实的孤单”,还有媒体认为,青年“圈层化”潜藏疏离风险。
从一些媒体对青年“圈层化”现象的审视和判断来看,“消极”的倾向比较强烈。一方面,有的年轻人长期缺乏沟通伙伴,表达意愿、表达能力退化;另一方面,年轻人表达多样、诉求多变,由此与他们对话的门槛也升高,群体的大规模交流空间渐趋压缩、割裂。舆论场上的很多声音,直接将这些现实困境的锅甩给了“圈层化”,并为年轻人 “圈层化”贴上了无谓狂欢、现实孤独和社会疏离等标签,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圈层化”这个词,本质上是中性的,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具体是如何呈现。如果年轻人偏要把所谓的圈层看作一片密闭墙,将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往,完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那确实有疏离社会的可能,进而对生活产生很多消极想法。正如专家所言,还会带来社会凝聚力下降,各方面社会成本提升等问题。
但如果年轻人只是把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并积极向外延申和发展,实现个体兴趣的放大化,将自己的圈层与社会相连,那会是另一番现实景象。比如,有的年轻人热爱摄影、影视或具体运动项目,其既能通过这个圈层认识更多志同道合朋友,也可以主动参加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和活动,用自己的兴趣和力量,对社会产生积极效应。对年轻人个体而言,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诉求的良好渠道。
这样说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圈层化”与否,而在于年轻人面向生活与社会的态度。说白了,只要年轻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并有强烈的自我价值诉求,那所谓的“圈层”,不仅不是阻碍,反而是年轻人实现价值的好工具,毕竟有了兴趣和相应群体的支撑,在现实中做很多事情都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换个角度说,年轻人若生活态度消极,且没有明确的自我价值诉求,那“圈层”确实会成为阻碍,也只会进一步放大“信息茧房”效应,桎梏个体生活,生活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会被定式化、程序化所取代。如此也会加剧个体与社会的种种矛盾,真正呈现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
不过“圈层化”的存在,也确实会让现实中年轻人的发展,呈现相应情景下的“马太效应”,这里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可以理解为积极处世者更强,消极处世者更弱。显然,我们更乐见“圈层化”中的积极处世群体,毕竟其创造着个体与社会的幸福。
所以,年轻人“圈层化”背后,不全是狂欢、孤独与疏离,也有快乐、幸福与价值实现。当然,对于那些负面标签,也要积极寻求去除,更大范围拓展青年交流空间,引导消极处世的年轻人主动敞开心扉,避免疏离风险,也十分有必要。
而对于积极处世的年轻人,在鼓励认可他们追求“圈层化”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追求沟通交流空间的扩大化,以避免“信息茧房”效应。说到底,我们应该追求的,还是一种年轻人“圈层化”更开放有序的状态,与积极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契合。
昨天(15日),2019年“北京榜样·新京报第十三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此前已举办十二届,先后报道数百位“社区人”。
2021-08-085月12至13日,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团省(市)委共同主办,四地省(市)青商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同承办,江苏《风流一代》杂志社等四地省级团刊杂志社(报社)共同协办的2019中国长三角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2021-08-08“520”——一个平凡又特殊的日子,在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一对母女送来两面锦旗
2021-08-08不管社会如何风雅时尚,总是做事踏实、认真负责的人最受欢迎。人们越来越重视“契约精神”,而“这人不靠谱”往往指那些夸夸其谈,说话不算数,承诺了却不兑现的家伙。
2021-08-08“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2021-08-08日前,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记者从清华大学处了解到,此次共发现95座墓葬。
2021-08-085月25日,“有爱不再孤单” 2019年度慈善助孤活动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报告厅举行
2021-08-08正值毕业季,许多应届毕业生正为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头痛。不过,刚刚从宁波诺丁汉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的杭州小伙刘奕杨,却显得非常淡定。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