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怪现状”:一些人看似猫在家里、微信步数不足三位数,在网络上“抢”口罩却很活跃;“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一刊发,连双黄莲蓉月饼都卖脱销……对于这些“怪现状”,人们可以一笑了之。但是,若细究下去,就会发现它们反映出不容忽视的信息焦虑。
正如不少人所说的,若是对疫情报道不足,公众自然会感到不安;可是,若信息过载,人们同样会产生一种信息焦虑。因此,如何通过专业的媒体操作,既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保护公共安全添砖加瓦,又避免反应过度,造成社会不安和恐慌,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为了传播效果,通常都希望获得一种“确定性”,比如确定某种药物有效、确定“拐点”何时到来等,这样的“重磅”报道自然也会迎来更多点击率。但是,一些报道引发的连锁反应,也让我们看到:不加辨别地去追求“确定性”,并不是抚平受众焦虑的办法,反而会进一步让人们产生不安,并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成熟的受众群体,也应该学会正视疫情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理性认知。因此,对于此次抗疫战报道来说,应当接受疫情的“不确定性”,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性报道,为受众提供科学的信息和认知增量,避免因不专业、不恰当的操作导致信息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类新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相关新闻应当注意疫情报道的禁忌和规范,避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不必要的信息焦虑。
其实,如何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专业报道,历史上已经有过不少经验。比如,关于病毒的命名,在埃博拉病毒命名时,就考虑到了防止污名化的问题,因此并未涉及村庄名称,而是以当地一条河流的名字命名的。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媒体也应当关注这些大众未必注意而十分重要议题,避免因为疏忽而带来误导。
随着疫情的变化,报道的关注视角也应该随之扩大,抚平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焦虑。比如,最初,舆论的关注点是“暴风眼”武汉,但是随后,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变得严峻起来,媒体报道也开始对其予以更多关注。对于武汉周边城市居民来说,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很“解焦虑”的。
而在一个政策出台后,不同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各地延迟上班、上课时间后,不少媒体开始关注中小企业、学生等群体的境况如何,他们需要什么切实帮助等。随后,关于减税降费、在线教育等层面的讨论,也能让相关群体减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焦虑,从而产生安定感。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不少也是因谣言而引发的焦虑与恐慌。一些民众对信息不加辨别地接受、传播,让谣言获得了更多发酵的时间与空间。对于媒体来说,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搭建辟谣平台、发布信息甄别指南等方式,给公众补上媒介素养这一课,从而实现与公众之间更为良性的信息互动。
此次疫情不仅是一场关于公共健康的危机,也是关于信息安全感的考验。诚然,在引发公众关注与避免信息焦虑之间,媒体并不能简单用AI一键设定。只有通过专业的操作、对规范的把握和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关照,才能从各个层面真正缓解人们的信息焦虑。
任冠青
昨天(15日),2019年“北京榜样·新京报第十三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此前已举办十二届,先后报道数百位“社区人”。
2021-08-085月12至13日,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团省(市)委共同主办,四地省(市)青商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同承办,江苏《风流一代》杂志社等四地省级团刊杂志社(报社)共同协办的2019中国长三角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2021-08-08“520”——一个平凡又特殊的日子,在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一对母女送来两面锦旗
2021-08-08不管社会如何风雅时尚,总是做事踏实、认真负责的人最受欢迎。人们越来越重视“契约精神”,而“这人不靠谱”往往指那些夸夸其谈,说话不算数,承诺了却不兑现的家伙。
2021-08-08“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2021-08-08近日,有媒体聚焦当代青年“圈层化”的现象。当代青年偏爱彰显个性,倡导自我,“三观”的形成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2021-08-08日前,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记者从清华大学处了解到,此次共发现95座墓葬。
2021-08-085月25日,“有爱不再孤单” 2019年度慈善助孤活动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报告厅举行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