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在西安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对全国智能教育政策引导、前沿技术引领以及产品应用转化落地等展开探讨,进一步探索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认为,智能教育是依据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和能力潜质,按照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科学实施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培养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广泛应用,将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当前智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和能力素质提升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
不少专家都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充满期待。“有了‘IN课堂’的智能作文批改系统,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师资。”周建设以会场展出的一款智能产品为例介绍说,该产品只需通过“上传—批改—评价”的简单步骤,2秒内人工智能助手就能针对提交的中文作文给出精细的批改和评价。在一些偏远山区的试点应用显示,学生主动性显著增强,作文水平大幅提升。为此,本次大会专门启动了“智能教育扶贫扶智”公益行动,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IN课堂、爱家校、京师妙笔等联手向贵州、广西、甘肃、宁夏等地捐赠系列智能教育产品,让更多孩子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智慧成果,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过程化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认为,人工智能学科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形态发展,都给教育和学习带来一系列挑战,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更高的历史站位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合理规划智能教育发展路径。
南京市力学小学从一年级学生入学就开始抓劳动教育。
2021-08-08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开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
2021-08-08初冬,记者来到美丽的新疆阿勒泰,和19年前的那个季节一样,阿勒泰又迎来了像童话世界一样如梦似幻的冰雪世界,蓝天上飘浮着白云,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仿佛穿行在神奇的梦境。19年前,记者曾到此寻访“马背小学”。
2021-08-082016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深入吕梁山区探访乡村教育,采写了《直击乡村“空巢小学”:除了学生啥也不缺》,直接推动了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日前,记者再次走访发现,曾经的“空巢小学”已旧貌新颜。
2021-08-0812月11日,浙江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团浙江省委、省科协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21-08-0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方向: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
2021-08-08关于减负的话题,我们常常在舆论场上见到大量的讨论,但多数情况下,人们谈到的都是如何为学生减负,为家长减负,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一线教师其实同样面对着过重的负担,因此同样需要一次切实的减负。
2021-08-08我国将完善带薪休假相关制度建设,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办法。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