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很多学校开始在新生中遴选“强基计划”缺额部分学生,这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强基计划”遇冷之说甚嚣尘上。
实际上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据了解,经过高门槛的审核,“强基计划”报名人数超过100万,最后只招收6000人。冷,还是热?不言自明。
一位招办主任明确讲,剩余的份额,我们在新生中遴选更稳妥,我们不想为了完成计划而完成计划。
可以说,“强基计划”的一大特点是条件严苛。首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招生计划,而是一个国家急需的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着眼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因此,推出之初,就特别强调,培养方式的独特性,比如单独编班、单独制定培养计划、本硕博打通培养等等。其次,在遴选对象上,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有志于基础学科学习研究的人;第二,学科特长极其突出。二者缺一不可。
学科特长突出,又有志于献身基础学科。这种人有多少?这其实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强基计划”缺生源,那缺的一定是合适的生源,优秀且有志于基础学科的,而不是把“强基计划”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
作为首次实施的一项新政,出现任何问题都正常。而这恰恰是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绝非一句“遇冷”了之。
客观地说,保持一个高门槛,自动屏蔽一批存有功利心的考生,对于保持“强基计划”的初心和使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绝顶聪明,更在于有志于此,用心且努力。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就曾多次自嘲自己并不聪明,甚至有点笨,是靠后天努力而已。
所以,如果非要给“强基计划”下一个“遇冷”的判断,我想,我们更应该检视的是,为什么非要搞“强基计划”?显然,这是因为没有很多人甘于坐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冷板凳”,很多高考的优胜者为了不辜负十年苦读得来的高分,而更愿意选择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热门学科。
从这个角度看,这已经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着急的事了,而是值得整个社会、社会评价需要检讨的问题。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对于我们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破解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围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仅仅是高校等教育部门努力远远不够。如果从事基础学科研究不比学金融差,那么,我们就可以乐见“强基计划”的消失了。
泰晤士高等教育机构(THE)当天发布2020年度新兴经济体大学排行榜,共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533所院校上榜
2021-08-08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出台“抗疫情、促就业十条”,积极推进网络就业指导服务,全力以赴守护毕业生生命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
2021-08-08服务全国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教育部会同工信部于2月17日正式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2021-08-082019下半年全国英语四六级成绩2月21日10点开启查询!!
2021-08-082月20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针对该省普通高中线上教学发布十条建议
2021-08-08为满足全国高校对高品质在线教学平台的迫切需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国际著名视频会议服务商ZOOM合作,日前推出了支撑高校在线教学科研的ZOOM视频会议平台和服务并且在疫情防控期间免费、不限时长。
2021-08-08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学生次仁措姆过得不同寻常。
2021-08-08最近,一系列义务辅导战“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的线上家教活动,让不少大学生志愿者有了抗击疫情的着力点。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