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限制学科类培训背后凸显投资“集体非理性”现象

事实证明市场不总是有效的,完全市场化的投资并不能实现理性投资,反而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近年来,教育领域、消费领域、互联网领域,甚至科技和医疗领域都出现了投资过热现象,资本的过度竞争已经造成企业偏离商业本质的无序扩张。因此,今天的一切都是经济规律的必然,当市场的有效性丧失,“看得见的手”(政府)必然要发挥其干预作用,才能防止资源浪费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可能伤害。而教育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必然是首先被规范的领域之一。

从投资初衷来看,机构投资教育领域本应是为了实现教育平等和普惠教育助力的,在线教育的发展也确实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减少了教育不平等现象,科技手段的进步让教育平等的理念能够有效落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教育领域的适度投资已经演变成了投机泡沫,很多投资机构选择企业完全不看其教育的本质,而是只盯着营销的效果(ROI多高、LTV多长),几乎没什么人提及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双减”意见政策出台后,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股价变化受到广泛关注。其实,这两家发展了多年的中国头部教育机构也是这场教育产业泡沫的受害者。它们被资本涌入后的市场乱象裹挟着,身不由己加入了在线教育大战。

经济生活中是存在着美德效应和恶行效应的。资本投资教育的目的最后演变成了上市套利,而不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甚至为了提高上市估值盲目拉高估值、过度投放广告,造成了社会负担,最终引发了政策出台,这些培训机构也无法实现上市,资本的目的落空——这是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又一次完美诠释。

接下来,如果投资机构把之前的投资策略继续运用到目前尚未被严格限制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可以预见:限制政策将重演,资本也无法获利。实际上,不仅仅是教育产业,其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投资均是如此,经济规律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投资机构如不能意识到这点,投资行业的整顿和洗牌也会很快发生。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xx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35-8xxx274

Copyright © 2021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96KaiFa源码 版权所有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