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课”应“叫好又叫座”(云中漫笔)
王法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04日 第 11 版)
酸奶、奶酪、东坡肉……近日,浙江大学一门充满美食元素的“吃货课”在网络走红。在这门“网红课”上,琢磨美食配方、控制配料和火候、研究改善口感的方法成为常规操作,新颖的课程设置让不少学生大呼“过瘾”。
近两年,为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各大高校的老师们可谓高招频出。山东大学教师以手机游戏为突破口,开设当下较火网游的史实人物鉴析,在一个个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辨析中,深入浅出地将生涩的历史知识变成鲜活的讨论案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操着一口“湖北普通话”,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场景式解读,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粉丝。其实,无论是别出心裁的课程安排还是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都是高等教育课程创新的有益尝试。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
课程安排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创新之举值得“点赞”,“网红课”流行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一方面,高校教学走“网红”路线,在获得更多关注度的同时也容易消解课程本身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受到“网红”名头的吸引,不假思索地选择课程,甚至滋生“玩一玩”“混学分”的心态。事实上,无论是食品加工、历史人物分析、还是古诗词理解,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比较抽象而严肃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需要下一番工夫。
“网红课”不能只图一时热闹,要让学生在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教学环境中收获真知。“网红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离不开学院、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避免“千人一面”,也要避免“娱乐化”的倾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的同时,也要重视考试形式多样化,避免“一张试卷定天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找准学习的重点,防止流于表面,舍本逐末。
作为教学手段的创新,“网红课”将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既提高课堂效率,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可谓一举两得。无论何时,教育都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网红课”才能既叫好又叫座。
正是各大高校放寒假的时候,很多同学为火车票抢票取票忙碌,然而这两天,中科大校长却妥妥火了一把
2021-08-08杭州一高校在2018年11月成立了一个学生校团,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
2021-08-08交上最后一门考试试卷,张红雯刚刚返回座位,辅导员便走进了考场,发放一学期一次的评教考核单
2021-08-08在空缺了4届之后,奖金高达100万元的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特等奖今年终于“有主”了。
2021-08-08眼下,中央美院的艺考正在火热进行
2021-08-081.复试分数线将于3月初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请密切留意。之前请勿电话咨询,谢谢理解。 2.我校不寄发书面成绩通知单,考生可在网上自行打印。如果需要加盖红章的成绩
2021-08-08今年寒假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1-08-082019年,在学校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留学生招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