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高能物理团队在强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团队组建于2018年3月,由戴凌云、俞洁晟、陈卓俊、程山、房震、申建明、钟义等7名年轻学者组成,平均年龄约30岁。团队成立以来,已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LHCb实验论文1篇,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上发文7篇。在SCI一区期刊发表理论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7篇。
俞洁晟与华中师范大学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团队联合主导了双粲重子寿命测量研究,通过分析LHCb实验于2016年采集的数据,测量得到双粲重子的寿命约为256飞秒,确立了通过弱作用进行衰变的重要性质,并排除了一系列模型计算结果。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121,052002(2018)],并入选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Suggestion)。
戴凌云利用半局域对偶性对新提出的色散关系中研究大Nc的方法进行了检验,指出了X1835的结构来源于质子-反质子阈效应,以及pi矢量形状因子中量子反常效应大于\rho^-\omega混合的效应[Phys.Rev.D97(2018)036012,98(2018) 014005,98(2018)074033]。程山基于横动量因子化理论首次完成了微扰QCD方法对于Z玻色子到\pi^+\pi^-衰变末态的计算[Phys.Rev.D99(2019)016019],采用光锥求和规则方法系统研究了B介子衰变到双Pion系统末态的形状因子[Phys.Rev.D99(2019)053005]。房震研究了全息QCD中手征相变的相关性质,首次在全息框架下较为完整地得到了预期的关于手征相变的QCD相图结构[Phys.Rev.D.98(2018)114003, 99(2019)034028]。这些结果很好的解释了相关实验数据,有利于更深刻理解QCD和有效场理论,部分结果为高能物理实验提供了理论预言,为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物理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团队还积极参与争取CEPC项目落户湖南的推动工作,并积极与中科院高能所接洽,在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多方合作。
正是各大高校放寒假的时候,很多同学为火车票抢票取票忙碌,然而这两天,中科大校长却妥妥火了一把
2021-08-08杭州一高校在2018年11月成立了一个学生校团,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
2021-08-08交上最后一门考试试卷,张红雯刚刚返回座位,辅导员便走进了考场,发放一学期一次的评教考核单
2021-08-08在空缺了4届之后,奖金高达100万元的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特等奖今年终于“有主”了。
2021-08-08眼下,中央美院的艺考正在火热进行
2021-08-081.复试分数线将于3月初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请密切留意。之前请勿电话咨询,谢谢理解。 2.我校不寄发书面成绩通知单,考生可在网上自行打印。如果需要加盖红章的成绩
2021-08-08今年寒假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1-08-082019年,在学校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留学生招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