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校园群体在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中结识着新的朋友,共同探索着大学生活的真谛,社交成了每个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然而,不少大学生感到,很多社交场合已成“为了社交而社交”。
“身为社团的一分子,推脱不掉的聚餐都去了,但是就社团聚餐而言,自己其实并不太感兴趣。”来自福建省仰恩大学的寒欣告诉记者,社团聚餐去还是不去一直困扰着自己,“不去感觉不给社团学长学姐面子,实在不想去会借口说没空或者生病之类的,但是这种理由也没办法多用,所以大部分社交最后还是勉强自己都去了”。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的阮浩澎是一名社交达人,不管是班级还是社团,聚餐都有他的身影,但他也有自己“委曲求全”的社交经历。“社团活动的聚会都是比较乐意去的,大家三五成群谈天说地十分自在,但是有的时候有的朋友会很晚邀请说一起去玩,自己其实并不想去,但是不想扫了大家的兴,为了维系关系,只好勉强自己”。
“我是一个会为了社交勉强自己的人,不管是和朋友或者家人,通常人家约我我都会去,去完自己并不会后悔。”中国人民大学的覃靖雯被朋友们比作像阳光一样的女孩,作为平日朋友间的快乐纽带,她把社交当作感情维系的手段,也当作学习磨练自己的方法。“我在和不同朋友相处中学会社交,也积累了自己的人脉”。
有舍有得,在如今的大学生社交圈中,大家不断地权衡着机会成本。
据一份名为《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的年龄差异:社交动机和年龄相关性的调节作用》的文献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共情能力会随之下降。除了收获快乐,大学生的社交似乎有了新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再只停留在以往的共情社交,而是共情和功利并存。
“如果是为了社交而社交的话,那目的性就太强,失去快乐本质了。”厦门大学的黄慧云觉得如果真的是很好的朋友,只要自己足够认真和真诚,不需要靠这种社交方式来结识朋友。在尝试完一次不情愿社交后,黄慧云选择“舍”去不必要的社交,“得”一个真实的自己。
黄慧云在回顾以往的社交活动后,也作出了满意的决定。“拓宽社交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社交活动来结识朋友,但如果社交活动让自己感到焦虑烦躁,理性地放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黄慧云告诉记者,以前的社交活动并不完全无意义,让自己学会如何判断一个社交活动是否有意义,好在以后的活动中找寻自己的真实所需。
“舍”社交“得”自由,可觅知音做自己;“得”社交“舍”自由,可拓社圈多友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窦爽就选择了后者。“没有社交就会缺少对话和交流,不会有情感的交汇,就很难交到更多的朋友。以后出了大学在社会上工作学习,可能都需要人脉,现在拓展社交圈,我觉得挺有必要的。”窦爽表示自己以后还是会继续参加这类社交,培养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多了以后能在社会上互帮互助。
大学生活需要社交,但不意味着大学生活只为了社交。近年来,不少“告别无用社交”的“鸡汤文”涌入网络。记者搜索发现,当搜索“大学生 无用社交”这样的关键词时,有超过2,870,000条搜索结果。
不少高校老师认为,大学生活还有更多丰富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的教师付朋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之所以出现“为了社交而社交”的现象,和现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差距增大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社会阶层差距拉大,学生之间有各种各样‘先天’的不同,对于社交也有不同的选择。但这未必是坏事,这意味着,学生们能有机会成为不同的人,发展各自不同小众的圈子,不必像前一代人一样‘吃大锅饭’”。
在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现象不同步的情况下,需要大学生的自我调整。“‘委屈社交’尽量能发挥社交的作用,好过于‘无效社交’,要在当下明确自身认知和自我需求,才能真正作出正确选择。”付朋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寒欣、黄慧云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正是各大高校放寒假的时候,很多同学为火车票抢票取票忙碌,然而这两天,中科大校长却妥妥火了一把
2021-08-08杭州一高校在2018年11月成立了一个学生校团,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
2021-08-08交上最后一门考试试卷,张红雯刚刚返回座位,辅导员便走进了考场,发放一学期一次的评教考核单
2021-08-08在空缺了4届之后,奖金高达100万元的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特等奖今年终于“有主”了。
2021-08-08眼下,中央美院的艺考正在火热进行
2021-08-081.复试分数线将于3月初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请密切留意。之前请勿电话咨询,谢谢理解。 2.我校不寄发书面成绩通知单,考生可在网上自行打印。如果需要加盖红章的成绩
2021-08-08今年寒假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1-08-082019年,在学校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留学生招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