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招生院校陆续“放榜”,2021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接近尾声。300多万人报名,再创考研人数新高。回顾考研的艰辛过程,有人欢喜“上岸”,也有人立誓来年再战。这些天,围绕考研学生的笑与泪,也成为媒体报道和舆论关注的热点。
有一类考研新闻渐成套路:“同寝室4男生考研全成功”“学霸班30人考研29人上线”“13个考研宿舍组团上岸”……点开这些报道链接,大多都是在介绍当事人考上了哪所学校的什么专业,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秘诀”。
介绍考研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对后来人起到激励作用,本身并无不可。不过,如果新闻报道的重点,不是真正传授学习经验,而只是强调考研成功的结果,以“整个宿舍”“全班”等标题吸引眼球,就跑偏了方向。在这种“考研凡尔赛”的优越感之下,有关学习经验和方法的介绍往往显得空洞,既缺乏对报考专业特性的分析,也没有对科研兴趣的展望,只有自律、团结、友善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括。
更重要的是,片面宣扬考研成功,难免给人带来一种“上岸”就是结束的错觉。对于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考研,考研成功以后又有什么打算,对自己的科研生活有什么计划,似乎甚少涉及。这样的报道在字里行间,都似乎只想说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就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近年来,为了遏制对考试焦虑情绪的传导,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有关部门严禁学校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过去那种只介绍高分考生事迹,而缺乏对教育深刻思考的内容少了。一些地方也尝试不公布高分段考生排名,避免对考生个人的炒作。社会逐渐意识到高考并不是最终结果,而仅仅是人生的过程,人们对高考结果和考试排名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考研同样如此。对于个人来说,成功考上心仪的院校,固然可喜可贺,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机遇,但对整体社会来说,考研不能停留于“内卷”。不管怎么样,每年院校录取名额摆在那里,总要录取那么多学生,研究生招生录取只是招生单位每年都会进行的常规工作而已。在研究生学历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舆论更应当意识到,考研非但不是结束,而只是新一轮科研人才培养的开始。
与此同时,提升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水平也成为有识之士的密集呼声。高校对不合格的研究生实施淘汰,是最近几年让人感觉“新鲜”的气象。其实,清理不符合要求、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本来就该是优化教育质量的正常方式。之所以人们感到新鲜,就是因为有些学校或多或少存在“注水”现象,学生把拿到录取通知书等同于获得毕业证书。“严进宽出”之下,教育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证,为国家科研队伍输送后备人才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校园里难免弥漫着浮躁。
“考研凡尔赛”之所以存在,说明唯文凭论、唯学历论在一些人内心依然根深蒂固。其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年轻人并不少,近年来,有些出类拔萃的研究生,积极尝试科研创新,取得让同龄人仰望的成果,在国际竞争中展示了中国青年研究者的实力,这样的报道更有传播力,也更能让人获得激励。不再以考试结果论英雄,而是沉下心鼓励创新突破,才是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应有姿态。
对于考研者而言,成功“上岸”也只是开始。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从一个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的本科生,变成锻炼研究能力、尝试科研创新的研究生,面临身份的转变,也需要完成思维的切换。不管今后选择走哪条路,研究生就要有研究生的规矩和要求,如果跟不上研究生学习的节奏,不光文凭不是唾手可得,个人理想与抱负也难以充分施展。(王钟的)
正是各大高校放寒假的时候,很多同学为火车票抢票取票忙碌,然而这两天,中科大校长却妥妥火了一把
2021-08-08杭州一高校在2018年11月成立了一个学生校团,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
2021-08-08交上最后一门考试试卷,张红雯刚刚返回座位,辅导员便走进了考场,发放一学期一次的评教考核单
2021-08-08在空缺了4届之后,奖金高达100万元的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特等奖今年终于“有主”了。
2021-08-08眼下,中央美院的艺考正在火热进行
2021-08-081.复试分数线将于3月初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请密切留意。之前请勿电话咨询,谢谢理解。 2.我校不寄发书面成绩通知单,考生可在网上自行打印。如果需要加盖红章的成绩
2021-08-08今年寒假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2021-08-082019年,在学校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留学生招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