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比去年增加40万。而高考也将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集体性活动。
疫情尚未完全消失,因此卫生防护工作决不可放松。低风险地区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这也意味着,今年不少考生将会全程戴着口罩参加高考。无疑,这将是一次被历史铭记的“特殊”高考。
佩戴口罩参加考试,是对考生自己负责,也是对全社会负责。只是,这对考生而言,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尽管许多考场安装了空调,加强了通风,但考生还是得积极适应今年的变化,调整好自身状态。
考验还不止如此。各地教育部门都提倡家长不送考、不在考点门口聚集。看来,往年家长们在校门外焦急等待孩子走出考场的情景,今年不会再上演了。独立奔赴考场,这是所有考生的“必修课”。
如果再往前看,今年的考生本就已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自疫情发生以来,学期安排一再调整,考生们的复习安排必然受到了一定影响。在众多不可知的因素面前,能不能做到镇定自若,不自乱阵脚,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考验。
今年高考的“特殊”,是所有考生必须正视的现实。而它对年轻人的成长来说,也有着“特殊”意义。
在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这一过程的艰辛和不易,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大多数高考考生并未来到抗疫一线,但他们和全国人民一起,亲身经历了这段特殊的日子。
可以说,突如其来的变故,是对考生精神境界的淬炼,是对考生人生理想的指引。我们常说,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门槛”,而今年的高考,更为年轻人的成长、成熟提供了自我历练的机会。
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总能看到,全社会方方面面共同为保障高考做好充足准备。从消除考点周边的噪音到为“马大哈”考生送准考证,我们总是竭尽全力为年轻人保驾护航。
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总要学会面对困难和障碍。年轻人迟早要勇敢走出“温室”,勇敢走向“远方”。在抗疫的最前线,90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用不再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的重任。历史早已一再证明,在年轻的战场上,中国青年永远不会退缩。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是佩戴口罩还是日程安排的变化,都不会成为考生们的阻碍。这场有些“特殊”的高考,就是一代年轻人的“成人礼”,必将成为考生们难忘的经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祝愿所有考生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都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作者:李勤余,系媒体评论员)
昨天,浙江大学发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2019年,全国共90所试点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
2021-08-08北大、清华近日先后公布各自的顶级自招计划。
2021-08-08教育部提示,进入4月份,各类高考信息将在本月密集发布,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
2021-08-08昨天,市教委发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项目,2022年前陆续落地,力争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显著提升。
2021-08-08经教育部批准,今年新增3所香港高等学校可以在北京等地试点招生,包括香港恒生大学、东华学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至此在内地招生的港校增加到了15所
2021-08-08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至2021年期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2021-08-08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通过“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上升近一成。
2021-08-08为什么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及其他科目?重庆南开(融侨)中学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利用文化与数学的逻辑联系,开启微信公众号,讲述数学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很快在网络上就火了。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