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的基本步骤
填报志愿时,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你的分数已经限定了你的选择。无论是高校,还是各地考试院,都会提供学校的历史录取分数线,对照三年的录取分数变化,就可以判断出自己能上哪一类学校了。
不过看分数或位次变化时,一定要注意大小年的变化,更值得参考借鉴的不是去年,而是头两年的那个分数。目前这方面的软件应用也很多,输入一个分数位次,基本就可以出来一个大概了。如果你有目标学校,则可以到学校网站上仔细核对。
比如你的分数决定了你只能在北京、上海读一个普通高校,而在西部可以上一个211,甚至985,志愿填报时就看你把哪些因素放在第一位了。比如说你未来想考公务员,追求相对安稳的生活,那不妨去西部读一个985或者“双一流”,至少未来进入体制内的门槛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想搏一把,闯荡一番,那当然是考虑去东部高校,选择一个有想象空间的城市,比如深圳、上海、杭州。在可以保证城市的前提下,你就可以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了。至于这个城市同一层次学校,比如都是省属高校,微观上有区别,但宏观上区别不大,不必太纠结。
新高考地区如何报志愿
在新高考地区,有关专业、学校、地域的原则都适用,也是核心。但是新高考地区因为选科的原因,导致志愿填报实际上都是按专业报志愿(虽然也经常表述为学校+专业组合),而不是过去的按学校报志愿。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理论上是一个专业一个录取分数线,不像过去只有一个录取分数线。一般情况下,各学校都会把专业归类,按学科大类报志愿,所谓大类招生,其中的原因比较简单,按绝对专业报,就会导致某学校在某省只招几个人,没有人敢报。这种志愿报考时,专业上纠结的就不多了,对学生家长是好事情,但复杂的是入学后的二次专业分配。
对于新高考地区报志愿,更强调在学校与专业之间要想清楚,界限分明,你或者保学校,或者保专业。
根据浙江、上海的3年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著名大学,专业之间的差距还不明显,大家显然还是更愿意上一个好学校。对于一般学校,专业差距则比较悬殊,比如一个211高校,某些王牌专业会远远超过著名985高校,但一般专业,可能会远远低于省属普通高校。
因此,对于新高考地区,想清楚保专业还是保学校更为重要。今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新高考落地,历史数据归零,这些地方的考生可以参考历史技术数据(录取分数线),但不能依托这些数据做决策了,只能把原则想清楚。但根据浙江、上海经验,著名大学、985学校录取分数线差不多,但之后的高校,专业差距悬殊,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排行榜能否信赖
目前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大学排行,有国内、国外两个体系的排行榜,国外的有USNEWS、伦敦泰晤士报、QS,虽然是国外的,但后两者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很多亚洲、中国大学的排行榜。
国内的主要有软科排行,以及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的学科排名。其他高校也曾经推出过类似排名,比如武汉大学,但持续性不好。当然,还有很多社会企业做的排名。你需要了解的是:
首先,所有大学排名都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的整体情况。大学是一个复杂体系,任何一个排行都只是由几个数据系统构成,结论显然不可能完全反映高校的情况。
其次,几乎所有的排名,都对理工科学校更为有利。因为排行占比较重的,都是各类科研成果,尤其是SCI论文为核心的相关指标,因此大部分排名都更有利于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而在理工科学校中,又以基础学科,尤其是擅长生化、医学的学校更占优势。
四个重要提醒
在所有的填报环节,需要特别提醒这些事:
切忌没有原则的分数最大化。填报志愿时,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追求分数价值的最大化,总想用600的分数上所谓605分的学校或者专业,如果上了598分的学校,就觉得自己吃亏了。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需要积极引导、参与,但当和孩子发生严重冲突时,即便孩子是错的,请务必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社会归因现象出现。因为未来一旦孩子学习发展不顺,很容易怪罪家长,动辄抱怨“都是因为你当初非要让我读XX专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内心是放弃的,这对于家长与孩子都是一场噩梦。对于孩子错误的选择,我们不必惊慌,一方面,成长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更重要的是,当他意识到问题时,他会积极主动地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你。
不宜把规划委托给别人。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但最后务必让孩子深度参与,搞清楚问题的基础上,最后结合自己的情况与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不宜简单出一笔钱,委托别人做出一个方案,这实际是不负责任的。
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的决定性。在志愿填报时,我们经常喜欢强调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想特别提醒,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作者:陈志文,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昨天,浙江大学发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2019年,全国共90所试点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
2021-08-08北大、清华近日先后公布各自的顶级自招计划。
2021-08-08教育部提示,进入4月份,各类高考信息将在本月密集发布,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
2021-08-08昨天,市教委发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项目,2022年前陆续落地,力争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显著提升。
2021-08-08经教育部批准,今年新增3所香港高等学校可以在北京等地试点招生,包括香港恒生大学、东华学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至此在内地招生的港校增加到了15所
2021-08-08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至2021年期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2021-08-08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通过“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上升近一成。
2021-08-08为什么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及其他科目?重庆南开(融侨)中学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利用文化与数学的逻辑联系,开启微信公众号,讲述数学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很快在网络上就火了。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