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考中把青春打扮成千篇一律的样子
王俞欢
经历过焦虑和“无效努力”,才能逐渐认识自我,放下对他人成功模式的盲目模仿。
假期在家整理东西的时候,我曾在一个保存着中学时代试卷的箱子里翻出了一张纸。这张被小心留下的A4纸上,只有正中间写着几行字。不用仔细看我就回忆起来了——那是我距离高考还有100天时,在班会课上写下的。
老师给的主题是“梦想”,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自然就是写想去的大学。可我并没有在那张纸上写下任何一所大学的名字,反而留下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宽慰自己即使没有实现也“不要紧”的话:“去就去了,没去也没关系。一切都已经决定好,都会是可得到的最好的结果……”
现在看来,那几行字实在让人捉摸不透,但我却非常清楚当时的心境。那是一段想要大声喊出对未来的期待,却又不敢说的时光,生怕写下来就“不灵了”。或者担心让别人知道了,却又没考上而尴尬。
这种小心翼翼几近“迷信”的心态,在高三的我和班里同学身上都很常见,甚至于模考时用什么样的中性笔、坐第几排的座位,都可能成为我们判断能不能考好的依据。
班里有的同学每天早上5时到校自习,漆黑一片中叫醒门卫打开学校大门;有的同学每次模考失利都会在班主任办公室里哭一场,来给自己继续学习下去增加动力;有的同学会定好每日“最少提问次数”,如果哪个课间没去老师办公室提问,就会疯狂焦虑。
我们在18次模考中养成了一些如今看起来很奇怪的习惯,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却是非常正常,甚至被互相模仿的。
语文老师在考试后张贴优秀作文,下次考试就总会涌现一些与那些作文如出一辙的试卷;地理老师夸奖了一个细致的笔记,过几天几乎全班同学的笔记本上都会出现花花绿绿的地图……备考期的跟风无可厚非,可就像同一个作文素材并不能适用于所有题目,画出精美的地图也难以应对变幻多端的考试题,我们都很少思考,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真正有效的方法。
昨天,浙江大学发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2019年,全国共90所试点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
2021-08-08北大、清华近日先后公布各自的顶级自招计划。
2021-08-08教育部提示,进入4月份,各类高考信息将在本月密集发布,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
2021-08-08昨天,市教委发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项目,2022年前陆续落地,力争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显著提升。
2021-08-08经教育部批准,今年新增3所香港高等学校可以在北京等地试点招生,包括香港恒生大学、东华学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至此在内地招生的港校增加到了15所
2021-08-08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至2021年期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2021-08-08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通过“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上升近一成。
2021-08-08为什么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及其他科目?重庆南开(融侨)中学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利用文化与数学的逻辑联系,开启微信公众号,讲述数学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很快在网络上就火了。
2021-08-08